硝烟起处花儿香 

        ——《荷花淀》赏析 ¤ 何明辉


内容提要:本文重在分析女主人公温婉多情的性格美,也试图揭示这种美的价值 极其意义。

    《荷花淀》写了战争,写了一场淀里的伏击战,但但小说里没有血肉飞 迸的场景,没有伤员,也没有俘虏。通观全文,也只一处间接地点到血, 那是水生嫂编席被苇眉子划破手指之时。因而《荷花淀》似乎不属于战争小说,虽 然通篇弥漫着硝烟气息。

    洋溢于《荷花淀》的,是一群青年媳妇的似水柔情。这缕缕柔情在 硝烟战火的映衬之下,愈显得格外地醇香馥郁,愈令人陶醉与遐想。

    一、属于女人的理由

    “藕断丝连”就是这份柔情的概括。丈夫走了,参加地区队了;藕 丝生了,“离魂暗逐郎行远”了。于是她们找出种种完全属于妻子的理由,一方面 估量着遭遇敌寇的可能,另方面心怀“那就这么巧”的侥幸前往探夫。我们注意, 作者是用“偷偷”两字来描述她们的探夫之行的。这两字,泄露了各自的内心秘密。 她们刚说过的理由,与这“偷偷”的行动一对照,便不再成立了。

    且看看她们冒险探夫的理由:

    1、“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。我不拖尾巴,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。”

    2、“我有句要紧的话,得和他说。”

    3、“我本想不去,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──有什么看头. 啊!”

    多么富于女人味的理由啊!就为这理由,她们,冒着遭遇日本侵略 者 的危险,强压住惊跳的心,毅然决然地“偷偷”上船,往马庄进发了。

    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最傻,我说思念中的女人最憨。她们可以无端发 痴, 可以自说自话,可以站着就做梦。水生嫂等四个青年妇女,现在憋着的正是这 种憨劲,做着的也正是这种憨事。她们所说能成为冒险的理由吗?不能。 因此,当她们探夫不遇而走出亲戚家时,就不能不一个个都“羞红了脸”。──真 “羞”得可爱可感,“红”得可敬可亲啊!

    那么,她们为什么不找别的理由,只找出这些个明白人一听即知其 伪 的藉口呢?

    这就是其憨而纯之处了。

    妻子探望丈夫本来无需理由,身份本身就是理由。之所以要理由, 那 是因为不能独个儿“偷偷”去(鬼子要在就近安据点),非组成“团队”,非 集体“偷偷”地去不可。

    为什么不直说?哪能!“思念”是属于自己内心的隐秘,怎可示人? 思念的是“丈夫”,他不是婆婆的儿子,不是儿女的父亲,更不是同行姐妹 的乡邻,他只是自己的,是自己心里的“狠心贼”──更不可示于人!水生 嫂她们不是西方的豪放女子,不是都市的时髦女郎,也不同于现代中国的辣嫂子、 辣婶子,而是只属于《荷花淀》的几个中国的农村妇女。除了对丈夫的一往情深 之外,她们有更多的羞涩、温婉,对自己的爱恋,她们不仅不事张扬,而且 抗拒张扬。那种夫妻间的甜蜜温馨,她们爱把它整个儿揣在胸怀,合在手心, 藏于嘴角笑靥,蓄于眉梢眼神。这是她们享用、品味、反刍爱情的公式。千 百年来,多少中国男人在这种温婉蕴藉之中酥了骨、销了魂啊!

    那么,她们为什么不找别的较能自圆其说的藉口,比如家里有了什 么 事之类?嗨!要是那样,便不是水生嫂了。这种种理由,她们是不愿说也不 屑说的,一则她们不愿拖尾巴,被丈夫视为“落后分子”;二则她们要强, 不愿示弱于姐妹之前;三则她们本就能干且刚毅,自个儿就料理得了。这是 她们的可爱可敬处。而且,其时占据着她们心田的,只是对丈夫的惦记、关 切、依恋,她们的大脑为这种极感性而非理性的情绪所控制,无暇去寻思合 乎情理的藉口了。这又是其可爱可亲处。相反,如果她们都把探夫的藉口编 得滴水不漏,那么,我们或许能识其智却欣赏不到其娇憨纯真了。况且, 四姐妹大家心知肚明,谁都知道对方和自己说的都是谎话,目的无非都只是 想去“看看他”,理由无非都是“藕断丝连”而已,只好个个掩住羞涩,会 心一笑,何必自惹难堪、另生枝节呢?

    人说女人是说谎的天才。她们可以顺顺畅畅地一口气说出一串或天 真 或严谨的谎话。水生嫂她们说的,属于天真一类。这些天真的谎话,不仅没 有让人反感,反更增她们的娇憨可爱。衣服呀,要紧的话呀,婆婆的吩咐之 类,哪一样不是她们妻子的身分所专有?哪一句不透着她们的关切、依恋和 牵挂?至于“我不拖尾巴”“有什么看头啊”之类的表白,则更显出小媳妇 的憨而娇俏,创造出欲盖弥彰的温馨的喜剧情味。孙犁先生为四个青年妇女 设计的这几句谎话实是神来之笔,颇有“无理而妙”(1)的韵味。

    二、战场上的眼睛

    水生嫂她们的侥幸心理有两个,一是“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”, 二 是“哪里就碰得那么巧”。“听说”而已,她们扑空了,只好“在心里骂着 自己的狠心贼”回家了。而归途中偏就“那么巧”地碰上了鬼子。“唉呀, 日本!”听这语气,看那用词,揣其神色,读其心理──四个痴迷媳妇,四 个慌神女子!真是“唉呀!”

    比“那么巧”还巧的是在“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”的时候,她们 被 鬼子的大船追得落荒而逃,枪声大作之中,她们抱着必死之心“一齐翻身跳 到水里去”。狠心贼啊,你在哪里?马庄探而未得,逃命时未见护花, 这时没了路,却恰好跳在丈夫身旁!──追她们的鬼子在这里遭到了“狠心 贼”们的迎头痛击。

    我们来看看这时她们的作为吧,硝烟深处,那可是馥郁的女儿香啊。 文中写道:

    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,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 出头来。她们看 见不远的地方,那肥大的荷叶下面,有一个人的脸,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。 荷花变成人了?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?又往左右看去,不久,各人就找到了 各人丈夫的脸。啊,原来是他们!

    这段文字精妙绝伦。不独丈夫们的出现安排得别致而自然,不独妇 女 们由惊恐之至一变而为惊喜之至的心理描写得细腻又传神,还在于她们的形 象可亲可爱之极。这时的荷花淀整个地震荡着,然而战火的猛烈,战斗的激 烈,战场的巨大震撼,竟无法盖过四个青年妇女的曼妙情态:那一双双水灵 灵扑闪闪的眼睛,在辨认大荷叶下的一张张人脸,在寻找她们自己的和姐妹 们的丈夫。战火硝烟深处,竟是如此地春意盎然。接下来的心理更是一派小 家碧玉情态。

   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 着敌人射击,半眼也没有看她们。

    好一个“半眼也没有”!不说“一眼”说“半眼”,几多情味在其 中。 一边是丈夫们在杀敌,眼盯敌寇,正聚精会神;另一边是媳妇们在鉴赏,眼 盯丈夫,自畅怀写意。一边是丈夫们豪情与力量的倾泻,是血与火;另一边 是媳妇们半痴半嗔的娇声,是水样柔情。在她们心里,丈夫的勇敢与善战那 是理所当然,不需她去彰显,她所要求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他必须时时珍惜 她、爱护她、牵挂她,即使没有时时行动的条件,也必须时时有行动的念头。 现在,她们有理由要求丈夫给予“一眼”吗?当然有。存着那么柔柔的浓浓 的情才去冒险,冒了那么大的险受了那么大的惊才终于见到了他,瞧,“半 眼”也没有,岂非连行动的念头也没?心里便生出那么一点儿不平、不甘、 不惬意,有那么一点儿拈酸带醋的,不行么?十足女儿娇态。这娇态给那战 火硝烟一烘托,愈见其娇,愈见其俏,愈见其媚了。孙犁先生信手拈来的这 “半眼”,摇曳的是女性的情愫,震撼的可是男儿的心灵啊。

    三、荷香清且远

    《荷花淀》里女儿国,硝烟深处花儿香。当然,作者没有抹去战争 残 酷的事实。骤然遇敌时她们那短促而慌乱的惊呼,逃命时那紧张的心跳,连 同那哗哗哗的划船声,高挺挺的荷花箭,尖叫的野鸭,都一齐渲染了当时的 恐怖气氛,从侧面表现了侵略战争毁灭生命、灭绝人性的本质。而后来她 们终于也不得不拿起枪投入反侵略战争的经历,不独展示了中华巾帼的豪迈 气概,也间接反映了战争的残酷。

    在伏击战这个场景中,水生嫂她们呈现的生命是柔弱的,而感情、 性 格、伦理、人性则是无比美好因而也无比顽强的。这些与那荷叶、烟波、野 鸭等互相映衬,使水生嫂她们的形象显得更加妩媚美好。在《荷花淀》中, 战火与似水柔情、硝烟与脉脉眼波和谐地统一在一起。中国妇女那种温婉、 多情、贤惠的性格美、情感美、道德美、伦理美在这种和谐中得到凸现。

    这是一种传统之美。水生嫂她们虽然不乏英雄气概,但在其飒爽英 姿 的身后,温婉、贤慧、多情、珍爱家庭、依恋丈夫是其主流。丈夫夜归而深 夜长候,丈夫从军而“鼻子有些酸”,担心“家里怎么办”,夤夜备好衣物等 一应用品,离开才两三天便“藕断丝连”,都是其例。另方面,丈夫在前她 们便有了主心骨和安全感。伏击战爆发后,虽身处战火硝烟之中也不再慌乱, 反而心无旁骛地鉴赏起丈夫的脸和表情来,反而荡漾起丝丝甜美的醋意。可 见“狠心贼”们不枉护花之重。

    对女读者,我不知道这种情境能引起多少共鸣,但我却联想到了古 人 对男人情感希求的一些描写。

   描写眼前的妻子:“凤髻泥金带,龙纹玉掌梳。走来窗下笑相扶。爱 道画眉深浅、入时无? 弄笔偎人久,描花试手初。等闲妨了绣功夫。笑问双鸳鸯 字、怎生书。”(2)这里有“扶”“偎”之娇,且有两“笑”之憨,更有一“道”一 “问”之深情和委婉,娇憨温婉达到了极至。

   描写独守空闺的妻子则哀怨而痴情:“打起黄莺儿,莫教枝上啼。啼 时惊妾梦,不得到辽西。”(3)梦魂暗逐到辽西,见其痴;黄莺却将梦唤回,见其哀; 无端驱赶黄莺儿,则见其怨。

   我们还可读到,叱吒风云之余,怀想柔情脉脉的“闺怨”;闲 适怡情时节,想望那“红袖添香夜读书”的温柔;际遇坎坷之际,则渴求那“唤取 红巾翠袖,□英雄泪”的慰藉。我无法知道自古至今中国有多少男人有幸享得这种 温柔蕴藉,但却感到,这正是千百年来千万男人不懈追求的梦。这是 一种粉色的梦。孙犁先生深谙其梦,借《荷花淀》圆了这梦,且圆得精致而完美; 读者进入《荷花淀》便是作着这梦,会作得完美而酣畅。现而今,还有多少男人仍 在做这样的梦呢?将来呢,男人们是否仍会做这样的梦呀?

    含蓄蕴藉的文化培育了情脉脉意绵绵的中国的男人和女人,也培育 了 孙犁这位作家,而《荷花淀》作为这种文化的成果又丰富并滋养着这种文化。

    《荷花淀》里花儿香。其香将清而远,醇而长。

    2004.8.25
    2004.10.26

注:
(1) 清代贺裳《皱水轩词筌》中,把古诗词中看似悖理、实 则合情而别有境界的描写称为“无理而妙”。
(2) 欧阳修《南歌子》。
(3) 唐益嘉运《伊州歌》。

你有什么评论或感想吗? 请发表==> editor@aucca.com


| 返回首页 | 散文 | 小说 | 诗词 | 随笔漫谈 | 回忆录 |


©Copyright: 中华文化协会 -   All rights reserved.
email: editor@aucca.com